DOTA2血战之命版本更新 血战之命英雄改动调整情况
纵观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,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显著提升了智能辅助驾驶的感知性能。从卷积神经网络(CNN)的引入,到循环神经网络(RNN)的应用,再到结合鸟瞰图(BEV)与Transformer(自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架构)的创新,再到当下的端到端结合VLM(视觉语言模型)统揽全局,AI不断改善出行体验。
时至今日,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和体验的变革,正在迎来更大的机遇,甚至将迅速改写以往的竞速规则。自今年开始,一种全新的技术范式正在开启落地,头部玩家有了爆款证明,引领行业跟进对齐,隐隐成为共识趋势。这种技术范式就是视觉语言动作模型(VLA,Vision-Language-Action)。
当特斯拉在2023年宣布FSD BetaV12(完全自动驾驶测试版)全面转向端到端架构时,行业首次意识到,传统“感知-决策-控制”的模块化体系正在遭遇颠覆。随着VLA模型的出现,将这场变革推向了更深维度——这种融合视觉、语言理解与行动决策的AI架构,拥有更高的场景推理能力与泛化能力,正在重新定义智能辅助驾驶的底层逻辑。据此,不少智驾人士都将VLA视为当下端到端方案的2.0版本,2025年则被称为“VLA上车元年”。
而在汽车制造方面,AI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。从辅助工人操作的智能提醒,到跨系统自动协同的智能执行,再到自主优化流程的智能进阶,AI正驱动汽车制造从传统的流水线,向高效协同、自主优化、数据驱动的“智能岛”范式跃迁。
VLA模型受推崇
事实上,VLA模型最早见于机器人行业,通过输入给定的文本和视觉数据,输出机器人可执行的动作,天然便带有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基因。2025-08-03,谷歌DeepMind推出了全球首个控制机器人的VLA模型。如今这一模型概念正快速扩散到智驾领域。
过去,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基于规则算法,进行了十余年的艰辛探索。近两年,特斯拉引领的End-to-End(端到端)智能辅助驾驶,成为新的技术方向。配合端到端技术,行业玩家增加语言模型等来提升智驾能力上限,端到端+VLM一度被众多主流公司推崇。
然而,随着越来越多新能源车型NOA(城区导航辅助驾驶)的普及,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体验的需求正从“能用”转向“好用”。尽管传统VLM或端到端方案在感知与决策方面有了显著提升,但在复杂路况下仍存在局限,其中包括路况推理短视化、缺乏解释能力和决策全局性不足等问题。
但不同于VLM相对独立、低频地为端到端提供驾驶建议的模式,在VLA架构下,端到端与多模态大模型的结合会更彻底,VLA成为新一代“端到端+VLM”的结合体,并有望快速赶超并取代前者。
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创新联盟调研员高超表示,VLA的核心突破在于其“世界模型”构建能力和“思维链”的推理能力。VLA可以从传感器数据中提取丰富的环境信息,借助语言模型理解人类指令并生成可解释的决策过程,最后将多模态信息转化为具体的驾驶操作指令,真正推动智能辅助驾驶从“功能时代”迈向“体验时代”。
“VLA有可能在未来两年内改写智能辅助驾驶市场的竞争格局。”在高超看来,VLA则将端到端与多模态大模型更彻底地融合,能够根据感知直接生成车辆的运动规划和决策,更接近“图像输入、控制输出”的端到端智驾理想状态,而由此带来的技术路线的分野也在引发产业链价值重估。
根据高盛最新报告,到2030年,VLA主导的端到端方案可能占据L4级市场60%份额,这意味着传统一级供应商(Tier1)的价值链地位面临重构。
电车巨头特斯拉成为这场变革的潜在受益者,这也在近期备受关注的一次测试成绩中得到体现。公司CEO埃隆·马斯克在2024年二季度财报会议上透露,FSDV12的干预频次较V11下降76%。
在此背景下,国内车企和智驾玩家也开始暗自发力。在7月29日举行的理想汽车发布会上,公司CEO李想动用大量篇幅,深入解读了VLA司机大模型的关键作用和创新训练方法。“VLA将开启人类智能的崭新时代,i8将成为第一款搭载VLA司机大模型的理想车型。”李想表示。
作为“车位到车位”的提出者,华为通过智驾3.0融合GOD(通用障碍物检测)网络与VLA模型,在无高精地图区域实现厘米级定位;百度Apollo则依托文心大模型,将VLA的交通场景理解准确率提升至98.7%。
为此,传统供应商巨头选择合纵连横,多线押注。博世与微软合作开发车用Copilot通用软件系统,试图将VLA能力注入现有域控制器;大陆集团则斥资4亿欧元收购AI初创公司Recogni,强化边缘计算端的视觉处理能力——“双轨战略”折射出行业过渡期的典型特征:既要守住现有市场份额,又不甘错过技术范式转移的窗口期。
“VLA引发的技术地震正在重塑智能辅助驾驶产业格局,这场变革的终局或许不是某条技术路线的完胜,而是催生出分层市场。”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,VLA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企业在相关技术研发上的投入,还促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和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。
张秀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,在Robotaxi(无人驾驶出租车)领域,混合运营架构(有人+无人)可能长期共存;而在量产车市场,未来VLA模型有望成为高阶智驾的新标配。这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,而是整个汽车和智能辅助驾驶行业认知范式和技术范式的迁移。“当软件定义汽车进入2.0时代,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。”
AI助力汽车制造范式跃迁
智能辅助驾驶之外,AI对汽车行业的制造还体现在流程优化和智能制造上。
提到汽车制造,人们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“冲压、焊装、涂装、总装”四大工艺流程,实际上在汽车工业百余年历史中,汽车制造方式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始终在不断进化迭代。
记者观察到,传统汽车流水线模式弊端日益凸显,换产耗时长,产能爬坡慢,质量波动大,产能不达标,更加无法应对小批量、多批次的定制化订单。
神州数码首席信息官李晨龙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传统的信息化建设,如上马MES(制造执行系统)、ERP(企业资源计划)等,往往是直接套用了系统的流程,导致当把一个个应用系统拼在一起的时候,就会发现企业端到端的流程并不能很好地在这些系统串起来。这种源于设计与执行的根源问题,使得流程中产生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,成为AI深度赋能制造的巨大障碍。
同时,汽车制造的复杂性和长价值链使得全面、自上而下的AI变革成本高昂,决策困难。李晨龙表示,面对这一挑战,“AI for Process”和“Twin-Drive(TD)双驱动模型”为汽车制造业提供了破局之道。对于拥有清晰数智化战略且具备一定基础的大型主机厂,可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,保证AI应用场景的全面覆盖,避免出现场景遗漏或执行断点,确保各场景间形成有机串联,构建起完整的AI流程生态。
“以合作过的汽车客户实践为例,他们最多就是用到IPD流程(集成产品开发)。我们要做的是端到端地把整个IPD流程给详细解码出来。通过流程梳理,确保Agent(智能体)是在一套流程上工作。通过将IPD流程分解到更细层级的业务活动,并在其中精准定义AI场景。”李晨龙表示。
李晨龙告诉记者,汽车行业对AI for Process理念的接受度很高。“我们沟通达到一定层级的时候,企业的高层普遍非常认可。虽然全面铺开存在挑战,但聚焦关键流程或局部环节的AI赋能已经显现成效。”他预测,随着AI在制造流程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。未来,哪家车企的AI渗透率更高,谁的发展就会更快。